中国得名“中国”源于其“天下中心”的地理观与文化认同,最早可追溯至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意指“居于中央之国”。这一名称历经三千年演变,从指代都城、中原地区到成为现代国家名称,始终贯穿着“居中而治”的核心思想。
-
“中央之城”的起源
西周时期,“中国”初义为周天子所在的京师(首都),与“四方”对称,如《诗经》所载“惠此中国,以绥四方”。1963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是迄今最早的文字记载,明确将“中国”定义为“天下之中央”,承袭了商代“中商国”的地理概念。 -
中原文明的宇宙观基础
古人以嵩山地区为“天地之中”,通过观测天象制定历法,形成“天圆地方、身在中央”的宇宙观。夏商周三代连续建都中原,强化了“中土”“中原”的地理概念,如战国时期韩魏被称为“中国之处”,进一步将政治中心与文化优越性绑定于“中”字。 -
从地域到国家的语义扩展
先秦时期,“中国”含义多样:或指京师(9次)、国境内(17次)、诸夏领域(145次)。汉唐后逐渐演变为中原王朝的代称,如南北朝南朝自诩“中国”,明朝郑和下西洋以“中国”自称领土范围。至清代,《尼布楚条约》首次以国际条约形式确立“中国”为主权国家专称。 -
现代国名的确立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简称“中国”,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延续这一简称。“中”代表地理与文化中心,“华”源自“华夏”,象征文明与礼仪之大美,二者结合既承袭历史,又凝聚多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二字浓缩了中华民族对统一、文明与中心地位的永恒追求,既是地理标识,更是文化自信的象征。这一名称的延续,见证了从“天下观”到“国家观”的文明演进,至今仍承载着每个中国人的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