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字的最早实物记录出现在西周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距今约3000年,铭文“宅兹中国”意为“定都于此天下中心”,标志着“中国”作为地理与政治概念的起源。这一发现不仅印证了周王朝对中原的统治合法性,更揭示了“中”与“国”的象形本义:旗帜立于中央的权威,与武力守卫的城池。
-
何尊铭文的核心意义
西周成王时期铸造的何尊,内底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并宣告“宅兹中国”的历史事件。此处的“中国”指代河洛地区,是周人认定的“天下中心”,兼具地理方位与政权象征的双重内涵。铭文中的“中”象形为部落中央的旗帜,“国”则包含城池、武器与疆土,体现早期国家的防御性与统治意识。 -
文字演变的见证
“中国”在西周写作“中或”,“或”为“国”的古字,后逐渐演变为现代字形。何尊铭文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中国”二字连用实物,比《尚书》《诗经》等文献记载更直观。此后的文献如《诗经·大雅》多次提及“中国”,均延续了“中央之国”的政治文化概念。 -
概念的历史扩展
从西周至秦汉,“中国”从单一都城扩展至整个中原,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代称。秦始皇统一后,“中国”升华为大一统王朝的正式称谓,历代政权无论民族均以“中国”自居,如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亦自称“中国”,体现了文化认同的延续性。 -
现代价值的启示
何尊的“中国”铭文不仅是考古奇迹,更彰显了中华文明“择中建极”的传统智慧。这一概念从地理中心升华为文化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基。
今日的“中国”早已超越地理范畴,成为文明延续的符号。 何尊的发现让我们触摸到3000年前祖先对“中国”的初定义,而这一名称的传承,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