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一词的起源可追溯至中国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诗经》中已有“质尔人民”的记载,而战国文献如《管子》《孟子》进一步将其作为政治术语使用。西方最早使用“人民”(people)的是古罗马人,用于区分贵族、平民与外邦敌人,后经法国大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成为现代政治核心概念。
- 中国古籍中的早期记载:西周《诗经》首次将“人”与“民”连用,战国时期《孟子》提出“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此时“人民”多指人口或统治对象,尚未形成现代政治内涵。
- 古罗马的政治实践:罗马人将“人民”视为正义化身,用于凝聚贵族与平民对抗外敌,这一概念在欧洲封建时期沉寂,直至法国大革命被重新激活。
- 东西方概念的演变: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与“人”“民”混用,而西方通过卢梭、马克思等学者赋予其阶级性与主权意义。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人民”被注入阶级内涵,成为革命话语的核心。
提示:理解“人民”需结合历史语境,其内涵从人口统计术语发展为政治身份符号,反映了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