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词最早出自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这件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国宝级文物,其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的文字记载,将“中国”概念首次具象化,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地理与政治符号。
核心要点解析:
-
何尊铭文的关键证据
何尊内壁122字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东都洛邑(今河南洛阳)的史实,其中“余其宅兹中国”明确以“中国”指代天下中心区域,反映了周王朝“居中治国”的政治理念。 -
词义的历史演变
- 西周至汉朝:“中国”主要指黄河流域的中原王朝核心区,与“四方”蛮夷相对。
- 唐宋以后:逐渐扩展为文化认同概念,凡接受华夏文化的政权皆可自称“中国”。
- 近代至今:成为现代国家名称,承载领土主权与民族共同体的双重含义。
-
考古与文献的双重印证
除何尊外,《尚书》《诗经》等先秦典籍也多次出现“中国”,但均为后世传抄版本。何尊的实物记载以确凿的考古证据将“中国”称谓提前了至少数百年。
总结提示:
“中国”从青铜器上的地理称谓到国家象征的演变,体现了中华文明连续不断的特质。这一概念不仅是历史坐标,更凝聚着中国人对文化根源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