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西周青铜器是"何尊",其内底122字铭文中的"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的"中国"称谓实物见证。这件国宝级文物不仅改写了"中国"一词的文字记载史,更揭示了三千年前周王朝的政治地理概念。
-
核心文物定位
何尊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约公元前1038年),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塬,通高38.8厘米的青铜酒器。腹部装饰兽面纹,造型浑厚凝重,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属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
铭文历史价值
铭文记载周成王营建洛邑(今洛阳)的重大事件,其中"余其宅兹中国"明确将伊洛盆地称为"中国",指代周王朝疆域中心。这比《尚书》等文献记载的"中国"称谓早约七百年,实证了早期"天下之中"的政治地理观。 -
文字演变意义
铭文中"中国"二字为"中或","或"字即"国"初文(后加"口"成"國"),象形持戈守卫城池。这种写法印证了商周时期"国"字从军事城堡到地域概念的演变过程,是汉字演化的活化石。 -
考古发现过程
农民陈堆最初在自家后院发现该器,后经考古学家马承源发现底部锈蚀下的铭文。X光技术确认铭文完整度达98%,其中"中国"二字位于铭文第七行,笔画清晰可辨。 -
现代精神联结
何尊作为"中国"名称的物化载体,其"宅兹中国"的铭文与当代"中国梦"形成跨越三千年的呼应。2017年国家文物局将其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成为中华文明溯源工程的核心实证。
这件承载着"中国"最初记忆的青铜重器,用斑驳的铜锈封印着周人对疆域的认知,其铭文不仅是地理坐标的确认,更是文明连续性的象征。当现代人凝视何尊的铭文拓片时,完成的是与西周先民关于"中国"概念的跨时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