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一称呼最早出现在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中,其中“宅兹中国”是现存最早的“中国”二字连用的实物证据。这一发现将“中国”概念的历史源头追溯至3000多年前,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文明认同由此奠定。
-
“何尊”铭文的关键证据
1963年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其内底刻有122字铭文,记载周成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时提及“余其宅兹中国”,意为“定居于天下中心”。这里的“中国”指代周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域,兼具地理与政治中心的双重含义。 -
先秦文献中的“中国”演变
- 《诗经·大雅》有“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指代京畿地区;
-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范围随诸侯争霸扩大,逐渐涵盖华夏文明圈,与“四夷”相对;
- 《尚书》《左传》等典籍中,“中国”一词多强调文化正统性,如“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
-
从地理概念到国家符号
秦汉统一后,“中国”成为中央政权的代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多次使用“中国”指代汉朝疆域,“中华”一词亦衍生而出。此后历代王朝均以“中国”自居,如元朝修《辽史》称“中国之统,始于辽金”。
提示:现代“中国”作为国家名称的正式确立始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但文化认同的根基早在三千年前已萌芽。这一称呼的延续,见证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历史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