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协调工作的核心在于“精准对接需求、高效整合资源、动态跟踪落实”,需以群众实际诉求为出发点,通过制度化流程和人性化沟通实现跨部门协作。
-
明确职责边界
梳理乡镇与县直部门、村级组织的权责清单,采用“双清单四色标识法”:绿色标注法定主责(如宅基地审查)、蓝色标注配合事项(如审批协助),避免推诿扯皮。协调会议前需提前收集各部门意见,确保议题聚焦痛点,例如土地纠纷调解需联动国土所、司法所和村委会。 -
构建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线上协作平台(如微信群或政务系统),实时同步项目进度、政策变动。例如防汛期间,水利站、应急办和村网格员需共享水位数据、物资储备情况,避免信息滞后。定期召开跨部门例会,用数据说话——如“本月共协调解决3类12项问题,完成率92%”。 -
下沉调研与群众参与
通过田埂走访、村民座谈会收集一手需求,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例如修路方案需标注“张庄村至镇中心2公里路段需优先硬化”,并在协调会上附村民联名签字。推行“问题台账销号制”,每项任务明确责任人和时限,如“王庄灌溉渠堵塞问题——水利站李某某牵头,3个工作日内疏通”。 -
动态优化与反馈闭环
定期评估协调成效,针对反复出现的问题(如垃圾清运延迟)优化流程,例如增设村级监督员。重要事项通过“三上三下”工作法:初稿征求部门意见→修改后公示→终稿纳入考核,确保决策接地气。
提示:乡镇协调不是“开会走过场”,而是用制度保障执行力、用温度化解矛盾。 从一页清晰的职责表到一次踏实的田间走访,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