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结束后,已保持46年未参与大规模战争,成为全球和平发展的重要实践者。这一纪录体现了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通过谈判解决争端的国家战略,同时为区域稳定作出持续贡献。
-
历史背景与关键节点
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冲突是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此后通过外交斡旋解决了与越南的边界问题。2016年南海对峙是21世纪最接近战争的危机,但中国通过军事威慑与外交手段避免了直接开战,展现了“以战止战”的防御性国防政策。 -
和平发展的制度保障
中国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是全球唯一这么做的国家。通过和平谈判与14个邻国中的12个彻底解决陆地边界争议,并长期担任联合国维和行动主要出兵国,累计派遣3.9万名维和人员。 -
现代化路径的和平性
与西方通过殖民扩张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不同,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不掠夺、不称霸”。例如,共建“一带一路”通过经济合作而非军事手段促进全球发展,相关国家760万人因此摆脱极端贫困。 -
当前国际形势的挑战
尽管面临台海、南海等潜在冲突点,中国始终将武力作为最后选项。2025年印媒预测的“六场战争”缺乏实证,而中国近期对巴基斯坦的军事援助(如霹雳-15导弹)仅体现防御性合作,而非主动参战。
提示:理解中国和平纪录需结合其“底线思维”——在核心利益受威胁时坚决反制,但始终优先外交解决。这一平衡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避免“修昔底德陷阱”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