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和711工作制是中国互联网行业常见的两种高强度工作模式,分别指"早9点上班、晚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和"早7点上班、晚11点下班、每周工作7天"。这两种制度因严重超时工作引发广泛争议,涉及劳动权益、健康风险等核心问题。
-
996工作制的核心特征
每天工作时间长达12小时(含午休),每周工作72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上限。典型表现为互联网企业要求员工"自愿"签署加班协议,实际形成常态化加班文化。该制度2019年因程序员发起的"996.ICU"**活动引发社会关注。 -
711工作制的极端表现
比996更严苛的"全天候待机"模式,常见于初创公司或外卖、物流等行业。员工基本丧失个人生活时间,生理作息被完全打乱。部分企业通过"包吃包住"形式变相延长在岗时间,实际工作时长可达每周100小时以上。 -
主要争议焦点
- 健康隐患:长期睡眠不足导致猝死风险升高,引发心脑血管疾病概率增加300%
- 法律冲突:违反《劳动法》第41条关于"每日加班不超3小时、月累计不超36小时"的规定
- 效率悖论:持续加班导致注意力下降,错误率上升,反而降低整体产出质量
-
行业特殊背景
互联网行业迭代快、竞争激烈,企业通过"人海战术"抢占市场。部分创业者将加班等同于奋斗文化,用"福报论"等话术美化超时工作。实际调查显示,60%的996从业者表示"被迫接受"该模式。
当前这两种工作制已受到人社部等监管部门的明确批评,2023年多起劳动仲裁案例判定企业支付加班赔偿。建议劳动者保留考勤记录等证据,遇到强制加班可向12333热线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