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基金短期内下跌20%的核心原因是市场利率上行、政策预期修正与流动性收紧共振,叠加恐慌性赎回引发的负反馈效应。 投资者需关注利率与债券价格的逆向关系,理解短期波动不等于长期亏损,并通过分散持仓、拉长久期等策略应对风险。
-
利率上行直接冲击债券价格
债券价格与市场利率呈反向波动。2025年初央行暂停国债买入操作,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59%攀升至1.67%,新发高息债券吸引力上升,存量低息债被抛售导致价格下跌。利率每上升1%,久期5年的债券价格可能下跌约5%,部分高久期资产跌幅更显著。 -
政策预期落空放大市场波动
此前市场对降息过度乐观,但2025年政策转向防风险,流动性管理趋紧。金融机构杠杆限制加强,叠加政府债发行放量(如基建专项债前置),资金面供需失衡进一步压低债券估值。 -
流动性危机触发连锁反应
机构大额赎回迫使基金被动抛售资产,形成“下跌-赎回-再抛售”恶性循环。例如1月超19只债基因赎回调整净值精度,信用债流动性较差品种跌幅达15%-20%。 -
股债跷跷板效应分流资金
经济复苏预期下,权益市场收益吸引力上升,资金从债基转向**。同时通胀预期升温削弱固定收益资产的实际回报,中短债基金受冲击尤为明显。
总结:债基短期暴跌是多重因素叠加结果,但持有到期仍可获票息收益。投资者应避免低位割肉,可通过定投平摊成本,或配置短债与利率债组合降低波动。若持仓信用债占比高,需警惕个别违约风险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