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多地中小学推行“课间15分钟”新政,核心调整包括:小学每天课间总时长不少于90分钟,初中不少于105分钟;严禁拖堂或限制学生课间活动,鼓励教师参与设计趣味性活动。 这一政策旨在通过延长课间时间、优化活动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推动校园育人模式从“管理导向”向“育人导向”转变。
多地教育部门明确要求,课间时间延长至15分钟的需搭配上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例如,北京部分学校已试点“动静结合”的课间模式,利用走廊、楼顶等空间开展跳绳、传统游戏等活动。教师角色从“管理者”转变为“参与者”,需主动设计活动并引导学生走出教室。政策还强调透明化执行,各校需将优化方案报备教委,并接受家长与社会监督。
技术层面,新政提出三项关键措施:一是严格时间保障,明确禁止挤占课间或提前上课;二是空间资源挖潜,补充体育器材并划分动态/静态活动区域;三是差异化安排,初中放学时间可弹性延长5分钟。部分学校结合地域特色引入闽南童玩等文化元素,增强课间趣味性。
此次调整以“小切口”撬动教育质量提升,但需注意两点:一是避免“一刀切”,农村小规模学校需灵活调整;二是强化家校协同,通过宣传解释减少实施阻力。未来,课间改革或将成为衡量学校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观察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