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十五分钟是教育部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的全国性政策,旨在通过延长课间休息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下是具体政策内容及背景:
一、政策核心内容
-
实施时间与范围
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含小学、初中)统一将课间活动时间延长至15分钟,每节课间安排学生走出教室进行适度活动。
-
配套措施
-
每天上、下午各安排1次不少于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两次眼保健操(含在课间内);
-
小学全面推行每天1节体育课,初中试点1节体育课,2026年秋季学期实现全覆盖。
-
二、政策背景与目标
-
政策背景
该政策是教育部《关于在义务教育学校实施“2·15专项行动”的通知》的配套措施,旨在破解“厕所都要跑着去”的课间困局,终结“课间圈养”现象,重构符合成长规律的学习节奏。
-
核心目标
-
通过身体活动缓解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
培养兴趣爱好、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能力;
-
保护视力、降低近视率和肥胖率,增强体质免疫力。
-
三、实施效果与挑战
-
先行者成效 :北京、浙江等地试点后,学生课间活动时间显著增加,师生关系更和谐,校园氛围更活跃;
-
实施挑战 :需调整课表、优化场地管理,并平衡教学进度与休息时间。
四、政策延伸
除义务教育阶段外,部分省份(如内蒙古、山西等)已结合本地实际推广15分钟课间制,形成全国性政策协同推进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