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围绕民族文化传承发展推出多项政策,核心亮点包括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并注重文旅融合与数字化保护。
政策明确提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方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要求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通过教育、传播和文艺活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需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并赋予其现代生命力。在民族地区发展方面,国务院要求将民族文化保护纳入地方经济规划,通过财政支持与资源倾斜推动非遗技艺传承、民族工艺振兴。例如,针对民族手工艺市场萎缩问题,政策鼓励开发符合当代审美的文创产品,依托旅游业拓展应用场景。在人才与资金保障机制中,政策规定设立非遗传承人专项补助,支持院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并组建跨部门协作团队开展文化生态修复工程。依托“互联网+”,国家启动“中华文化传承出版”“戏曲像音像工程”等数字化项目,建立国家古籍数据库和民族文化遗产影像档案。文旅部联合多部门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区”战略,探索“文化遗产廊道”等创新模式,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系统保护与活化利用。国家政策体系兼顾保护与创新,既注重根基性挖掘,也强调多元主体协同参与,最终实现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的永续传承与社会价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