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管理流程是确保文件从形成到销毁或移交全周期规范化的系统性工作,核心包括收集、整理、保管、鉴定、利用和移交六大阶段,需遵循标准化、安全性与可追溯性原则。
-
形成与收集
档案管理的起点是文件形成阶段,需通过前端控制确保内容完整、格式规范。收集时需严格按归档范围执行,避免“漏归”或“少归”,尤其注意纸质文件的清晰度与非纸质文件的可读性。交接需登记造册,确保账物相符。 -
整理与归档
按年度-机构-保管期限三级分类,组件、编号、编目需符合国家标准。纸质文件修整装订后按事由和时间排序,电子文件需转换格式并收集元数据。档号需唯一且稳定,避免重号空号。 -
保管与保护
库房需配备防潮、防火设施,实行专人管理。坚持“防治结合”,定期检查档案状态,修复破损文件。涉密档案需单独存放,符合《保密法》要求。 -
鉴定与销毁
定期鉴定档案价值,划分永久、30年或10年保管期限。销毁需专人监督,彻底处理并记录流程,防止信息泄露。 -
利用与开发
通过数据挖掘等技术深度开发档案价值,服务机关决策。利用过程需严格权限管理,保护隐私与机密信息。 -
统计与移交
移交档案馆前需完成完整性核查与统计,确保数据准确。涉密档案移交需额外审批,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档案管理的高效执行不仅能保障信息安全,更能提升组织运作效率。定期培训人员、更新技术工具,是适应数字化时代档案管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