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造假需承担取消资格、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具体后果包括撤销职称、罚款拘留、列入诚信档案及职业禁入,严重者可能面临刑事处罚。
-
行政与纪律处罚
造假行为轻则取消现有职称资格,重则免职或开除公职。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使用假材料可能被处5-15日拘留并罚款500-1000元。若涉及党员或公职人员,还将受到党内警告至开除党籍等纪律处分。 -
法律与刑事责任
伪造或使用虚假职称证件可能触犯《刑法》,构成“使用虚假身份证件罪”,情节严重者可被判处拘役、管制或罚金。若同时涉及其他犯罪行为(如诈骗),将按更重罪名追责。 -
职业与诚信影响
造假行为会被记入诚信档案,3年内禁止申报职称,且影响职务晋升、考核评定等。学术不端者还可能面临学术圈封杀,损害个人及单位声誉。 -
长期后果
即使超过3年追诉期,造假记录仍可能影响职业发展,尤其在需要背景审查的领域(如教育、医疗、公务员等),导致终身职业受限。
诚信是职业发展的基石,造假代价远超短期利益,务必通过合法途径提升专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