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虚作假骗取职务是指通过伪造学历、虚构工作经历、篡改业绩证明等欺骗手段获取职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职业道德,更涉嫌违法犯罪。关键危害包括:破坏公平竞争环境、损害用人单位利益、面临法律追责三大核心问题。
-
常见手段剖析
- 学历造假:伪造毕业证书、购买虚假学历认证,甚至冒充名校背景。
- 经历虚构:夸大岗位职责、编造项目管理经验,或通过“挂靠”方式伪造在职记录。
- 业绩篡改:修改原公司业绩数据、伪造获奖证明,或冒用他人成果。
-
法律与职业后果
- 民事责任:用人单位可解除劳动合同并索赔经济损失。
- 行政处罚:被列入行业黑名单,取消职业资格(如律师、医师等)。
- 刑事风险:若涉及伪造公章、国家公文,可能构成《刑法》第280条的伪造证件罪。
-
企业防范建议
- 背调升级:通过第三方核查社保记录、学历学籍及前雇主评价。
- 试用期深度考核:设置实际业务场景测试能力,而非仅依赖书面材料。
诚信是职业发展的基石,任何投机取巧的手段终将暴露。用人单位与求职者都应坚守底线,共建健康的职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