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监控弄虚作假行为已构成刑事犯罪,我国通过《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明确禁止篡改、伪造监测数据,违者将面临罚款、行政拘留甚至刑事责任,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典型案例显示,企业常见造假手段包括干扰采样环境、修改设备参数、替换水样等,生态环境部门通过“行刑衔接”机制联合公安机关严厉打击此类违法行为。
在线监控弄虚作假的法律依据主要涵盖三类责任:
- 行政责任: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八十三条,篡改数据行为可处10万—100万元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关闭;《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进一步将罚款上限提高至100万元,并可能吊销排污许可证。
- 治安处罚:《环境保护法》第六十三条规定,直接责任人员可被处以5—15日行政拘留,适用于尚不构成犯罪的案件。
- 刑事责任:依据《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重点排污单位篡改数据排放污染物构成“严重污染环境罪”,处3—7年有期徒刑;第三方运维人员参与造假的,将从重处罚。
企业需警惕的造假高风险环节包括:
- 采样环节:占比50.5%,如堵塞采样管、用自来水稀释污染物;
- 分析环节:占比42.7%,如修改仪器斜率值、植入模拟软件;
- 传输环节:如破坏通讯线路、衰减信号干扰数据传输。
生态环境部门强化监管的措施包括:
- 累计发布1200余项监测标准规范操作;
- 要求排污单位与第三方共同承担数据真实性责任;
- 运用大数据、无人机等技术手段突击检查。
企业应摒弃侥幸心理,将资源投入污染治理设施升级而非数据造假。绿色发展是唯一可持续路径,任何逃避监管的行为终将面临法律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