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社工项目工作报告的核心在于清晰呈现项目目标、实施过程与成果,同时体现专业性、逻辑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亮点包括:用数据量化服务效果、结合社工理论分析案例、突出团队协作与资源整合,并严格遵循保密原则和客观表述。
-
明确框架与目标
报告需包含项目背景、服务对象需求分析、具体目标(如“提升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20%”)、工作模式(如危机介入模式)及时间节点。避免模糊表述,直接关联可衡量的成果。 -
详述实施过程与专业方法
记录服务细节,如“通过12次入户访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缓解青少年厌学情绪”。整合资源时,说明“联动社区卫生中心提供免费体检,覆盖80%目标群体”。定性(访谈记录)与定量(满意度问卷90%达标率)数据结合,增强说服力。 -
成果分析与反思
对比目标与实际成效,例如“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较预期提升15%”。需反思不足,如“服务覆盖面受限于雨季交通中断”,并提出改进方案(如“增设线上辅导渠道”)。引用社工理论(如社会支持理论)解释干预逻辑。 -
语言与格式规范
使用专业术语(如“非评判性原则”),避免主观评价,改用“95%参与者反馈活动有助于社交能力提升”。统一编号、标点,附录可附问卷模板或活动照片。
提示: 定期存档报告并用于督导会议,持续优化服务设计。真实案例与结构化表达是提升EEAT评分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