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性、形成性、总结性
教学评价是教育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活动,根据其功能、标准或主体不同,可划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一、按功能划分
-
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旨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及影响学习的因素,为制定教学计划提供依据。例如,通过摸底考试或问卷调查评估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
-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检测等方式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教师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调整讲解重点。
-
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以预设的教学目标为基准,评估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例如,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主要用于总结学习成果。
二、按标准划分
-
相对性评价
通过比较学生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如排名、百分比)进行评价,强调竞争性。例如,班级排名、常模参照测试等。
-
绝对性评价
依据固定标准(如成绩合格线、目标分数)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要求,不依赖群体比较。例如,标准化考试、课程标准达标测试等。
-
个体内差异评价
对学生自身不同方面或不同时间的学习状态进行比较,关注进步幅度。例如,分析学生作业完成质量的提升情况。
三、按主体划分
-
内部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
由学生自己或同学进行评价,促进自我反思和合作学习。例如,学生自评作业完成度、小组互评项目进展等。
-
外部评价(教师/专家评价)
由教师或专业机构进行评价,具有权威性和客观性。例如,教师批改试卷、教育专家进行课程评估等。
总结
教学评价的类型需结合具体场景选择,例如诊断性评价适合课程设计阶段,形成性评价贯穿教学过程,总结性评价用于结果反馈。不同评价类型可相互补充,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