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总结性、诊断性
课程评价的类型可根据评价目的、主体、标准等不同维度进行划分,以下是三种主要类型:
一、按评价目的划分
-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旨在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问题,为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反馈。例如单元测试、课堂提问、作业分析等。
-
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用于评估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期末考试、毕业考试等。
-
诊断性评价
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情况和影响学习的因素,如摸底考试、前置测试等。
二、其他重要分类维度
-
评价主体 :
- 自我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 外来评价 :教师、家长或其他外部人员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
评价标准 :
- 相对性评价 :将学生个体与群体进行比较(如排名、等级)。 - 绝对性评价 :依据预设标准判断学生是否达到目标(如合格线、标准分)。 - 个体内差异评价 :关注学生自身不同方面或阶段的发展变化。
-
评价手段 :
- 量性评价 :通过数值化数据(如分数、测试成绩)进行评价。 - 质性评价 :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等非数值化方式评价。
三、典型应用场景补充
- 形成性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口头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实时反馈学生表现。- 总结性评价 :学校通过学期末考试评估学生整体学习情况。- 诊断性评价 :新学期开始前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基础薄弱环节。
通过以上分类,课程评价可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反馈体系,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