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现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核心问题
-
法律意识淡薄与违规行为频发
部分专家无视法规,通过明示/暗示帮助供应商中标,存在侥幸心理和考核随机性漏洞。
-
专业知识与业务能力不足
专家对行业知识、采购文件解读存在偏差,导致误评、漏评或违规操作,例如经济类专家不熟悉经济效益评估。
-
管理制度不完善与执行差异
地方标准不统一,远程异地评标缺乏规范,专家库管理存在维护与使用分离不严格等问题。
-
利益冲突与职业道德风险
部分专家主动回避或接受供应商利益,甚至通过电子设备入场等违规行为影响评审公正性。
二、解决措施
-
强化法律意识与警示教育
-
开展实地参观、违纪案例学习,增强专家对违法成本的认识;
-
建立专家库动态管理机制,定期更新培训内容。
-
-
提升专业素质与标准化管理
-
统一专家入库标准,明确职称/经验要求,建立多行业专家共享库;
-
完善远程评标法规,规范专家抽取、使用及监督流程。
-
-
建立履职评价与奖惩机制
-
通过评价模块对专家的法律法规掌握、业务能力、纪律表现进行量化评分;
-
对违规行为实施罚款、解聘等处罚,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
-
-
加强行业监督与信息反馈
-
财政部门联合执纪部门开展专项核查,重点清理资格条件与专业匹配问题;
-
建立专家信息反馈渠道,定期收集社会对评审工作的评价建议。
-
三、政策与制度创新
-
山西省、福建省等地通过制定《管理暂行办法》探索竞聘制,提升专家管理效率;
-
阜新市推行履职评价工作,将评审质量与专家职业发展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