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威教授是挑战传统地学理论的先驱,其提出的“层流构造假说”颠覆了主流“板块构造假说”,开创了青藏高原研究的新范式。他深耕高原30年,行程超8万公里,建立了一套以盆山耦合、多级循环为核心的地球系统动力学理论,并在弥留之际留下“开发固热能,中国能崛起”的遗志,展现了科学家赤诚报国的精神内核。
李德威的学术突破始于对青藏高原矛盾的实地观察。1992年,他提出“层流构造假说”,用下地壳流动和盆山耦合机制,简洁解释了高原隆升、成矿等复杂现象。这一理论跳出了板块构造的框架,将动态的地壳运动与深部热能循环结合,为****和地热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此后,他进一步提出洋陆耦合、四维动态成矿等理论,形成“取热-减灾-减排”三位一体的固热能开发体系,认为释放地下热能既可减灾又能提供清洁能源。
他的研究始终以实证为根基。每年3-4个月的高原科考中,他多次遭遇野牦牛、雪崩等险情,仍坚持采集第一手数据。汶川地震后,他自费带队考察,提出地震热流体成因假说,认为地下热能聚集释放是地震诱因,通过监测热流体可实现预测。这一理论成功预测了芦山、鲁甸等地震,但初期曾被学界质疑“不务正业”。
在生命最后十年,李德威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他主导的海南琼北干热岩钻探项目打出“中国东部第一井”,证实了固热能的开发潜力。病重期间,他强撑病体指导学生、推进项目,病房成了临时办公室。临终前颤抖写下的十个字,既是未竟事业的托付,更是对清洁能源战略的远见。
李德威的科研生涯证明,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主流的大胆质疑与长期坚守。他留下的理论体系和技术路径,正推动我国在地热能与****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