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于2008年被正式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传统节日,标志着其文化价值获得国内外双重认可。
-
政策背景与实施时间
2007年12月,国务院修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明确将端午节纳入法定假日,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农历五月初五当天全国放假一天,强化了传统节日的现代传承。 -
文化地位与国际影响
端午节早在2006年已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共享的文化遗产。 -
社会意义与节日内涵
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融合了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等习俗,法定化既保护了民俗多样性,也促进了家庭团聚与文化认同。
端午节的法定化不仅赋予传统节日新的生命力,更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