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招签了两方协议后若不想履约,核心解决方式是协商解约或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关键点在于明确协议条款、保留沟通证据,并权衡解约成本与职业发展需求。
-
优先协商解约:主动联系用人单位,诚恳说明原因(如职业规划调整、家庭因素等),争取免除或降低违约金。协商成功需签署书面解约函,避免后续纠纷。
-
核查协议条款:重点查看违约金金额、解约程序等约定。若协议未明确违约金或条款无效(如欺诈订立),可主张无需赔偿;若条款合法,则需按约履行。
-
法律途径与风险:若协商无果且拒绝履约,用人单位可能追责(如支付违约金、影响校招信誉)。但若企业存在违约行为(如未按约定提供岗位),可依法单方解约。
-
学校与行业影响:部分高校会记录违约行为,限制后续三方协议申请;企业可能将违约信息反馈至学校或同业,需评估对求职的潜在影响。
提示:解约前务必权衡新机会的价值与违约成本,保留所有书面沟通记录,必要时咨询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或法律专业人士,确保决策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