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起,我国光伏行业正式执行新政策,核心变革包括电价全面市场化、分布式项目分类管理、并网规则收紧等,企业需从“政策依赖”转向“技术+市场”双驱动。新政策以6月1日为分界点,存量项目沿用原有电价机制,增量项目需通过竞价形成电价,同时分布式光伏按规模划分为四类,工商业项目自发自用比例大幅提升,6MW以上项目原则上不得余电上网。政策倒逼行业加速技术迭代与商业模式创新,钙钛矿电池、N型技术等高效方案成为竞争焦点,储能配套与微电网建设成为新刚需。
电价市场化是本次改革的核心。6月1日后并网的光伏项目需全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价由供需关系决定,山东等地已出现0.03元/度的极端低价,企业需通过储能调峰或绿电溢价对冲风险。分布式光伏分类管理进一步细化,户用项目仍可全额上网,但工商业项目需绑定高自用率用户,江苏、广东等地通过配储10%以上提升消纳能力。技术层面,钙钛矿叠层电池量产效率突破31%,成本仅为晶硅一半,而N型TOPCon组件市场份额达79%,夏季发电量增益显著。
区域分化成为新挑战。中西部电网饱和地区暂停新增项目审批,东部高负荷区则鼓励“光伏+储能+充电桩”一体化模式,广东某园区通过此方案实现90%电力自给。农村市场受益于“整县推进”政策,云南“光伏+桑蚕”等模式带动农户增收,预计2025年分布式新增装机超200GW。欧盟碳关税推动绿电交易溢价,山东钢铁企业通过绿电认证年收益提升30%。
面对新政,投资者需重点关注三方面:一是优先布局长三角、珠三角等消纳条件好的区域;二是探索隔墙售电、虚拟电厂等新模式,如山东工业园区直供电价溢价0.15元/度;三是强化技术穿透力,钙钛矿与N型技术将重塑行业格局。政策本质是推动光伏从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唯有精准把握技术迭代与市场规则的企业,才能在零补贴时代赢得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