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通过校园实践、专业融合、创新转化和社会参与四大路径,将文化精髓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
校园实践浸润文化基因
积极参与书法展、民乐演奏、经典诵读等社团活动,在传统节日中体验赛诗会、灯谜会等民俗项目,通过沉浸式体验感悟文化魅力。例如,结合太极拳课程理解“阴阳平衡”的哲学思想,用现代艺术形式演绎传统曲目,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
专业特长赋能文化创新
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特色传承:文学专业组织诗词创作比赛,艺术专业策划非遗工艺展览,历史专业挖掘地方文化遗迹。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文旅策划等现代领域,如开发汉服文创、数字化保护濒危技艺,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 -
社会行动扩大文化影响
组建团队调研非遗项目,参与社区礼仪推广、乡村文化振兴等实践,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传播文化内涵。例如,用双语解说传统节日习俗,在国际交流中展示中华文化独特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传播力。 -
长效机制巩固文化认同
高校需将传统文化纳入课程体系,设立专项激励政策;学生可通过成立读书会、工作坊等持续学习,结合AI、VR技术开发互动体验项目,让文化传承“年轻化”“常态化”。
传承不是复刻历史,而是让文化“活”在当下。 大学生应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用全球视野讲好中国故事,成为文化薪火的接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