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发展的五个阶段理论由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柏提出,涵盖成长、探索、确立、维持与衰退,强调个人职业能力、兴趣及社会角色变化的全生命周期。该理论以年龄划分为基础,结合不同时期心理与行为特点,为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提供清晰路径。
-
成长阶段(0~14岁):自我概念与职业启蒙
此阶段儿童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认知职业,形成初步职业兴趣。4-10岁为幻想期,以角色扮演(如医生、消防员)满足好奇心;11-12岁进入兴趣期,基于个人偏好(如艺术或体育)筛选职业方向;13-14岁进入能力期,开始结合自身能力(如数学能力)对接现实职业需求,逐步建立理性认知。 -
探索阶段(15~24岁):主动试错与目标筛选
青少年通过校园实践、兼职或社交活动验证职业可能性。15-17岁试验期关注兴趣与机会匹配,尝试多方向探索;18-21岁过渡期进入职场或接受专业培训,初步锁定职业范围;22-24岁尝试期选定领域并试验长期适应性,必要时调整路径。 -
确立阶段(25~44岁):聚焦发展与稳定深耕
此阶段聚焦职业路径的巩固与突破。25-30岁尝试期加速融入岗位,平衡稳定与创新;31-44岁稳定期深化专业能力,争取核心地位,部分人实现突破性成果(如创业成功或管理晋升)。 -
维持阶段(45~65岁):保持优势与应对外部挑战
该阶段重心转向维系既有职业成就。通过知识更新与新角色承担(如导师)保持竞争力,需关注年轻竞争者的挑战,同时维持专业权威与社会认可。 -
衰退阶段(65岁以上):角色转换与生命延续
此阶段逐渐退出一线工作,但仍可通过公益、咨询或兴趣活动融入社会,完成从“贡献者”到“启发者”的角色蜕变,赋予职业生涯新意义。
小结: 生涯发展五阶段理论揭示职业路径的动态性与连续性,强调主动适应与阶段性目标的重要性。理解自身所处阶段,可更科学地规划学习、工作与转型决策,实现个人与社会价值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