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类别的填写需要根据档案的性质、用途和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分类。以下是具体说明:
一、档案类别的划分依据
-
门类划分
根据《档案分类法》,档案门类主要分为六大类:
-
文书档案 (如行政公文、人事档案)
-
科技档案 (科研、基建、设备相关)
-
人事档案 (员工个人信息、考核记录)
-
财务档案 (会计凭证、财务报表)
-
电子档案 (电子邮件、网页信息)
-
声像档案 (照片、录音、录像)
-
实物档案 (印章、奖章、证书等)
-
其他档案 (如业务数据、社交媒体记录)
-
-
专业档案
按行业特性设置,如商标档案、行政许可档案等。
二、填写规范要求
-
准确性原则
档案类别需与档案内容紧密相关,确保分类后便于检索和管理。例如,人事档案仅包含个人履历、考核结果等个人信息,科技档案则聚焦科研项目资料。
-
代码规范
遵循《档号编制规则》(DA/T22—2022),采用2位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标识门类代码(如文书“WS”、科技“KJ”等)。 - 一级门类 :如文书档案、科技档案等
-
二级门类 :在同级门类下细分,如人事档案可细分为工资档案、干部档案等
-
三级及以下类别号 :根据具体业务需求设置,需保持唯一性。
-
-
避免混淆
同一档案馆(室)或全宗内不得重复使用门类代码。例如,财务档案与业务档案需分别归类。
三、注意事项
-
个人档案限制 :个人档案通常仅包含个人基本信息、学历、工作经历等,一般归入 文书档案 或 人事档案 ,不宜包含亲属关系、奖章等无关信息。
-
动态调整 :档案类别需根据档案形成后的性质变化及时调整,例如原人事档案中新增业务培训记录后,需重新分类。
-
保密要求 :涉及国家秘密或敏感信息的档案,需按专项规定分类管理。
通过以上规范,可确保档案分类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安全性,便于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