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掌管通信的部门统称为“驿传”或“邮驿”,是官府专设的通信与交通机构,核心职能为传递公文、军情及转运物资,自商周萌芽至清末延续数千年,形成了一套覆盖全国的接力式通信网络。
-
起源与演变
邮驿制度可追溯至商周时期,殷商甲骨文已记载信使活动,西周建立以丰镐为中心的邮传网络,并区分“传”(车传)、“邮”(边境通信)等职能。秦统一后推行《行书律》,确立接力传递与30里设邮亭的规范,汉代进一步分化为“驿置”(马传)与“邮亭”(步递),形成官邮主导的体系。 -
组织与运作
邮驿由中央至地方分级管理,如唐代由兵部驾部司统辖,全国设1600余驿站;宋代分步递、马递、急脚递三级,急脚递日行400里,金字牌急递更达500里。元代“站赤”扩展至欧亚,明代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清代合并为“驿”“站”“塘”等多类机构,覆盖边疆。 -
技术与管理
通信工具从车马、骆驼到驿船,加密手段包括符节、封泥及《行书律》《邮驿令》等法规。唐代“明驼使”、宋代“急递铺”、元代“鸣铃飞递”等创新提升了效率,而“驿夫”“健步”“递夫”等专职人员需经严格选拔。 -
局限与转型
邮驿仅服务官府,民间通信依赖“麻乡约”等民信局。清末因驿政腐败及现代邮政冲击,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传统邮驿退出历史舞台。
古代邮驿是维系国家治理的血脉,其制度之完备、规模之庞大堪称世界通信史奇迹,为现代邮政奠定了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