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会监督需从制度完善、流程管控、队伍建设、技术赋能四方面发力,核心在于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力”的内控体系,实现全过程动态监管。关键举措包括:强化“一把手”主体责任、融合党建与业务监督、建立业财协同的“双队伍”机制、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督精准度,最终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财会监督格局。
-
压实主体责任,健全制度框架
单位主要负责人需统筹财会监督实施,将监督职责纳入岗位考核,明确经济业务各环节的审批权限与风险防控节点。例如,通过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落实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确保资产配置、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合规性。同步完善内控制度,动态调整差旅费、会议费等标准,从源头堵塞管理漏洞。 -
推动业财融合,提升监督效能
财务人员需从“核算型”转向“管理型”,通过政策法规、审计技能等培训增强专业能力;业务部门则需掌握财务规范,确保合同管理、资产处置等行为合法合规。建立“老带新”机制,解决基层岗位流动频繁导致的业务断层问题,实现经济业务全流程监督无盲区。 -
创新监管手段,强化结果运用
结合预算绩效管理,对重大项目开展全周期跟踪问效,将监督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运用动态监控系统分析资金执行异常数据,联合纪检监察部门实施联合惩戒,对屡查屡犯问题公开曝光并纳入征信“黑名单”,增强监督威慑力。 -
技术赋能监督,构建长效机制
推动财会监督信息化,通过大数据比对预决算数据、资产台账等,自动识别超预算支出、闲置资产等风险点。建立“日常监督+专项检查”机制,定期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形成问题整改闭环管理。
财会监督是规范权力运行、保障资金安全的重要抓手。行政事业单位需以问题为导向,将监督嵌入治理全链条,最终实现从“被动合规”到“主动防控”的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财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