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原则,综合权威信息整理如下:
一、基本条件与质量要求
-
坡度限制
补划的永久基本农田必须是坡度小于25度的耕地,该条件确保土地具备基本农业生产条件。
-
质量优先
-
优先补划优质耕地,通过土壤检测等手段筛选肥力、酸碱度等指标更优的地块。
-
逐步淘汰质量较差、不适宜长期耕种的地块,提升整体质量等级。
-
二、空间布局要求
-
集中连片原则
补划农田需与现有永久基本农田集中连片,便于规模化生产及基础设施维护。
-
城市周边优先
占用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时,原则上应在城市周边补划;若确实无法实现,按空间距离由近及远、质量由高到低排序补划。
三、数量与规划衔接
-
数量不减少
补划面积需与占用或减少的面积相当,确保粮食生产规模稳定。
-
规划协同
与国土空间规划、农业发展规划衔接,避免与其他功能区冲突,形成多规合一的管理格局。
四、管理措施
-
严格预审把关
重大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时严格限制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确需占用的需报自然资源部审批。
-
动态调整机制
部分调整需经省级部门论证补划方案,非线性项目占用后原则上不再调整。
五、特殊区域处理
- 生态优先区域 :对生态敏感区内的永久基本农田,需在补划前进行生态影响评估,优先保障生态功能。
通过以上原则,既保障了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底线,又兼顾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