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收到非本人催款短信,通常是因为手机号被他人误填或恶意冒用,也可能是运营商二次放号导致。 这类短信虽不直接影响个人征信,但可能隐藏诈骗风险,需及时核查处理。以下是具体原因和应对方法:
-
手机号被他人误填
**、购物等场景中,他人填写错误号码导致催收信息误发。建议联系短信中的机构核实信息,要求更新联系方式。 -
号码二次放号未解绑
运营商回收的旧号码重新投放市场,若前号主未解除与金融机构的绑定,新用户会收到催款通知。可通过运营商查询号码历史使用记录。 -
个人信息泄露遭冒用
不法分子利用泄露的身份证等信息申请**,并填写你的手机号。需立即检查征信报告,发现异常记录及时申诉。 -
诈骗短信伪装催收
部分短信实为诈骗链接,诱导点击后窃取信息。切勿直接回复或点击陌生链接,通过官方渠道验证真伪。
应对措施
- 向涉及机构提交号码非本人使用声明
- 定期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每年2次免费)
- 安装骚扰拦截软件标记催收类短信
若问题持续,可向工信部或12321网络不良信息举报中心投诉。保持警惕并主动处理,能有效避免后续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