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白天时间比夜晚长的季节,尤其在春分(3月20日左右)之后,北半球白昼逐渐延长,黑夜缩短。这一现象源于地球公转时太阳直射点北移,使得北半球接收更多光照。昼夜变化的关键转折点是春分,此时全球昼夜均等,此后北半球正式进入“昼长夜短”模式。
-
春分是昼夜长短的分水岭
春分时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时长均为12小时。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北半球移动,北半球白昼每日增加约1-3分钟,直至夏至达到最长。例如,我国大部分地区在4月时白天已比黑夜多出1小时以上。 -
地球公转与地轴倾斜是根本原因
地球以23.5°倾斜角度绕太阳公转,导致不同季节日照时间变化。春季北半球逐渐倾向太阳,阳光照射范围扩大,白昼自然延长。南半球则相反,春季时昼短夜长。 -
昼夜变化对自然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昼长夜短促使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万物复苏;人类作息也随光照调整,例如农耕“春分麦起身,一刻值千金”,或现代人因光照增加减少褪黑素分泌而出现“春困”。
小提示:若想观察昼夜变化,可记录每日日出日落时间,春分后明显感知“天黑得越来越晚”。合理利用延长日照,适合户外运动或早睡早起以顺应自然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