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是临时存储信息的系统,容量有限、易遗忘,但可通过组块与复述突破限制——其核心特点包括容量限制为7±2个组块、听觉编码占优、15-20秒内易遗忘,且受干扰影响显著。
短时记忆以有限容量为核心特征,美国心理学家米勒提出“7±2法则”,即人类短时记忆可同时处理5-9个独立信息单位,但组块技术能通过整合关联信息(如将数字“19491001”组合为“新中国成立日期”)有效扩展容量。研究指出,未经训练的普通人仅能依赖简单分块,而通过联想与知识整合可显著提升效率。
编码机制中,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导。即使视觉呈现信息,大脑仍会将其转化为语音进行存储,导致同音词易混淆(如“B”和“D”误记)。不过视觉通路在初期短暂存在,复杂图形可能以简化的视觉符号初步编码,但听觉路径的主导性使语音重复(复述)成为巩固信息的关键手段。
遗忘速度极快是另一显著特点。无复述情况下,信息留存时间不足20秒,沃和诺尔曼的实验揭示遗忘主因是后续信息干扰而非自然衰退。复述可延长保存时间,但仅机械重复不足以转化为长时记忆,需借助语义关联分析的精细复述才能实现深度加工与迁移。
环境影响同样不可忽视。清醒时段的觉醒状态直接影响编码效率,上午认知处理能力较高;同时加工深度决定记忆效果,浅层处理易导致片段化遗忘,深层分析则增强结构稳定性。组块与复述结合能有效应对短时记忆缺陷,例如将陌生电话号码分解为区号+分机号的组合再通过重复巩固,大幅降低遗漏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