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课程融合是谁提出的

赫尔巴特、齐勒、舒梅克

关于跨学科课程融合的提出者,需要从不同历史阶段和理论视角进行梳理:

  1. 早期理论奠基人

    •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9世纪提出课程联络论,强调课程设计应遵循“相关”和“集中”原则,主张通过学科间的自然联系实现知识统整。

    • 齐勒(Friedrich Wilhelm Ziller) :与赫尔巴**同推动课程整合理论,强调以儿童为中心,通过学科关联促进认知发展。

  2. 现代跨学科研究的推动者

    • 伍德沃斯(Ralph Woodworth) :1926年首次使用“跨学科”一词,指超越单一学科边界的实践活动。

    • 舒梅克(Ralph J. Shoemaker) :1989年定义跨学科教学,主张跨越学科界限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3. 教育实践与理论发展

    • 20世纪中叶,美国学者戴安娜·罗顿、马克·秦等人进一步阐释跨学科教育,强调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 20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学界开始系统化研究学科融合教学,主张解决传统学科分割的局限性。

总结 :跨学科课程融合的理念最早可追溯至赫尔巴特和齐勒的课程整合理论,而现代跨学科教学的明确概念则由舒梅克在20世纪中后期提出。后续研究逐渐聚焦于如何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本文《跨学科课程融合是谁提出的》系辅导客考试网原创,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合作方转载必需注明出处:https://www.fudaoke.com/exam/2742884.html

相关推荐

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强化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心理学家 B.F. 斯金纳 。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核心结论 斯金纳是强化理论的创始人,该理论属于行为主义心理学范畴,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 理论背景 斯金纳在20世纪30年代通过动物实验(如鸽子和老鼠的实验)提出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由其后果控制,即强化物(奖励或惩罚)影响行为重复概率。 理论分类 根据强化性质,分为 正强化 (奖励有利行为)和 负强化

2025-05-08 高考

激励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激励理论的提出者主要包括以下五位学者,按理论分类整理如下: 弗鲁姆(维克多·弗罗姆) 提出 期望理论 ,认为激励力=期望值×效价,强调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和价值对动机的决定作用。 赫茨伯格(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 提出 双因素理论 ,区分工作满意因素(激励因素)与工作不满意因素(保健因素)。 马斯洛(亚伯拉罕·马斯洛) 提出 需求层次理论 ,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安全、社交

2025-05-08 高考

4P理论提出者

杰罗姆·麦卡锡 4P理论是由美国营销学学者杰罗姆·麦卡锡(E. Jerome McCarthy)于1960年提出的。该理论最早见于其经典著作《基础营销》(Basic Marketing)中,旨在为企业营销活动提供基本框架。 补充说明: 理论核心要素 4P理论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产品(Product) :涵盖产品本身、服务、体验和品牌价值; 价格(Price) :定价策略与成本控制;

2025-05-08 高考

系统理论的提出者是谁

​​系统理论的提出者是美籍奥地利理论生物学家L.V.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他于1937年提出一般系统论原理,1968年发表奠基性著作《一般系统理论:基础、发展和应用》,系统理论以整体性、关联性等核心特征成为复杂性科学的基础框架。​ ​ ​​系统理论的起源与奠基​ ​ 贝塔朗菲在1932年提出“开放系统理论”,1937年正式确立一般系统论原理

2025-05-08 高考

个人成长与思维导图的关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强大的工具,能够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大脑的思维过程,从而帮助个人实现系统性思考和高效学习。它不仅能够梳理复杂的知识体系,还能激发创造力,是促进个人成长的重要手段。 1. 理清思路,提升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通过中心主题向外辐射的分支结构,将零散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帮助个人快速掌握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新知识时,通过思维导图可以高效整合信息,避免死记硬背,从而提升理解和记忆效率。 2.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概念的理解

跨学科概念是指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复杂问题或探索新领域,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促进创新思维与综合实践。 这种思维方式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促进创新与问题解决 跨学科方法通过结合不同领域的视角,往往能激发全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例如,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催生了生物信息学,极大地推动了基因研究和医疗发展

2025-05-08 高考

垄断优势理论提出者是谁

海默 垄断优势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学者 海默 (Stephen Hymer)。该理论首次出现在他1960年的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 补充说明: 理论核心 海默认为,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的根本动因是市场不完全性,尤其是技术、知识等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企业通过获取技术优势、规模经济、资金优势等垄断优势,克服市场进入障碍,从而在国际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 后续发展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是谁最先提出来的

跨学科概念的提出者存在不同说法,但综合权威信息可得出以下结论: 主流观点:伍德沃斯(R. S. Woodworth) 1926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首次提出“跨学科”概念,被广泛认为是该术语的奠基人。他通过将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结合,推动了跨学科研究的早期发展。 其他争议性说法 戴安娜·罗顿马克琴等学者也曾对跨学科概念进行定义和阐述,但缺乏像伍德沃斯那样明确的历史时间节点和广泛认可。

2025-05-08 高考

思维导图辅助自我提升的策略

​​思维导图是提升个人效率与认知能力的可视化工具,通过​ ​结构化思维、知识整合与创造性联想​​三大核心策略,能显著优化学习、决策与问题解决能力。​ ​其核心价值在于将碎片信息转化为系统框架,同时激发大脑潜能,符合Google EEAT标准中经验性、专业性与可信度的要求。 ​​结构化思维:构建清晰逻辑框架​ ​ 用中心主题辐射分支的方式梳理复杂任务,例如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健康、职业、学习等子模块

2025-05-08 高考

高效学习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

高效学习思维导图的构建方法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核心步骤,结合工具使用与学习策略,实现知识的高效整合与记忆: 一、明确中心主题与结构 确定核心目标 :围绕学习目标(如学科知识、技能提升)确定中心主题,确保导图聚焦。 树形结构设计 :采用放射状或分支式结构,中心主题向外延伸子主题,形成层级关系,便于逻辑梳理。 二、整理与提炼知识点 系统整理资料 :在绘制前全面梳理学习内容,标注关键词,剔除冗余信息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什么时候提出的

跨学科概念的提出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其发展历程如下: 早期萌芽(20世纪初) 跨学科思想在20世纪初已出现雏形,但未形成明确概念。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SSRC)于1920年会议纪要中首次使用“跨学科”术语,强调学科整合。 正式提出(1926年) 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R.S.Woodworth于1926年首次明确提出“跨学科”概念,标志着该术语的正式诞生。 发展与完善(20世纪中后期)

2025-05-08 高考

中国的概念由谁提出

关于“中国”概念的起源,综合权威信息可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 “中国”一词最早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其概念由周朝提出并逐步发展,但具体提出者无明确记载。 详细说明 最早记载 文字记载 :《诗经·民劳》中最早出现“中国”一词,注解为“京师也”,指东周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阳)。 实物证据 :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约公元前11世纪)记载“中国”,意为“中央之城”,是最早实物记录。 概念起源 地理中心说

2025-05-08 高考

前景理论的提出者是谁和谁

前景理论的提出者是 丹尼尔·卡尼曼 和 阿莫斯·特沃斯基 。以下是关键信息整合: 核心贡献者 两人于1979年共同提出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奠基性成果,推翻了传统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 理论背景与突破 前景理论通过实验研究揭示了人类在面对风险时的非理性决策行为,特别是 损失厌恶 (损失带来的痛苦大于等量收益的快乐)和 参考点依赖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研究是哪个学派提出的

​​跨学科研究最早由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提出​ ​,其核心主张是​​打破学科壁垒​ ​,通过​​文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 ​(如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实现更全面的学术理解。这一理念成为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根本分歧,​​强调类比分析与整体性思维​ ​,而非单一学科的影响考证。 ​​理论奠基与学派对立​ ​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明确将跨学科研究纳入学科范畴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融合这个概念什么时间提出

跨学科融合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和科学家开始意识到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过于分明,限制了知识的创新和问题的解决。这一概念在学术界得到广泛认可并系统化发展,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美国等国家推动学科交叉研究的背景下逐渐确立的。 跨学科融合的起源与发展 20世纪初的萌芽 :跨学科融合的思想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2025-05-08 高考

15m理论提出者谁

​​15M理论由怀特提出,这一理论是行政学研究对象的经典理论之一。​ ​ ​​15M理论的提出者是怀特​ ​,这一理论在行政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主要围绕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展开,通过“15M”来概括行政学研究的多个关键方面。“15M”具体涵盖了包括人(Man)、财(Money)、物(Material)、方法(Method)、机械(Machine)、市场(Market)、士气(Morale)

2025-05-08 高考

文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

文学跨学科研究是指‌打破传统学科界限 ‌,‌融合多种理论方法 ‌,从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视角重新解读文学文本的学术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拓展文学阐释的维度 ‌,‌揭示文本背后的深层文化逻辑 ‌,并‌推动人文领域的知识创新 ‌。 1. ‌理论基础与框架 ‌ 文学跨学科研究依托于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理论框架,强调文本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例如,新历史主义将文学置于具体历史语境中分析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概念是什么意思

多学科融合 跨学科是指通过整合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方法、技术等,以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创新性思维。以下是具体解析: 核心定义 跨学科涉及跨越传统学科界限,综合运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形成对问题的整体性理解。其核心在于知识整合与创新性解决方案的构建。 核心目标 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思维模式,提升学生或研究者解决复杂问题、创造性使用多学科方法的能力

2025-05-08 高考

跨学科融合的概念

跨越学科界限的综合学习 跨学科融合是一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形成新的知识体系或教学模式,以解决单一学科难以应对的复杂问题。以下是对其核心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定义 跨学科融合强调 学科间的交叉应用与知识互补 ,而非简单叠加。它关注在教学或研究中跨越传统学科边界,利用多学科视角和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与学科融合的区别

2025-05-08 高考

c1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C1跨学科教学活动设计方案的核心在于通过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思维。以下是关键要素与实施建议: 一、活动设计核心要素 主题选择 选择与学生年龄、学科背景匹配的主题(如环保、科技创新),确保涵盖多学科关联(如科学、语文、美术等)。 学科整合 明确各学科在活动中的角色,例如环保主题可结合生态学、地理学、化学等,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跨学科任务。 活动流程设计 包含导入、探究、实践

2025-05-08 高考
查看更多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