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研究最早由比较文学美国学派提出,其核心主张是打破学科壁垒,通过文学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如哲学、历史、自然科学等)实现更全面的学术理解。这一理念成为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根本分歧,强调类比分析与整体性思维,而非单一学科的影响考证。
-
理论奠基与学派对立
美国学派代表人物雷马克在《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用》中明确将跨学科研究纳入学科范畴,认为文学与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比较能“更全面理解文学整体”。法国学派则坚持国别文学的影响研究,拒绝跨学科路径,双方的分歧被视为方法论的根本差异。 -
跨学科研究的早期实践
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伍德沃斯首次提出“跨学科”概念,推动多学科合作解决复杂问题。此后,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进一步推广这一模式,将其从学术研究延伸至教育领域,例如1937年《课程统整》的出版标志着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化。 -
现代发展与核心价值
跨学科研究如今已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生态危机、公共卫生)的关键方法,其价值体现在三方面:整合碎片化知识、促进创新思维、强化现实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哈佛大学等高校设立数十个跨学科研究中心,推动文理交叉的突破性成果。
跨学科研究不仅是学术方法,更是应对复杂世界的思维工具。从文学比较到科技融合,其发展印证了“边界即机遇”的核心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