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作业安全管理规定是确保生产过程中潜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制度,其核心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危险作业分类与定义
明确危险作业的范畴,例如:
-
高处作业 :距坠落基准面2米及以上的作业;
-
有限空间作业 :进入密闭或半密闭空间进行的作业;
-
动火作业 :在易燃易爆场所进行的明火作业;
-
吊装作业 :使用起重设备进行的物料搬运等。
二、作业审批与许可制度
-
审批流程 :危险作业需提前申请,报安全生产委员会或总经理审批,特殊作业需专项论证;
-
许可票证 :作业前需开具作业许可票,明确作业内容、安全措施及责任人;
-
紧急情况处理 :突发情况可先作业后审批,但需立即报告并采取应急措施。
三、安全措施与技术要求
-
风险评估与方案编制 :作业前需进行安全评估和风险分析,制定施工组织设计或专项方案;
-
现场防护 :设置警示标识、防护栏杆、安全网等,配备个人防护装备(如安全带、防护眼镜等);
-
设备与材料管理 :特种设备需定期检测,危险物品需专柜存放并采取防火防爆措施。
四、人员管理
-
资质要求 :特种作业人员需持证上岗,无证人员禁止作业;
-
健康检查 :作业前需进行身体检查,排除禁忌症(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
安全培训 :作业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定期开展安全教育。
五、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
-
监督检查 :安全生产委员会或部门定期对作业现场进行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
责任划分 :明确各级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及外来施工队的安全职责;
-
事故处理 :发生事故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六、附则
-
制度适用范围 :覆盖公司所有部门及员工,涉及危险作业的承包单位;
-
术语定义 :对危险作业、风险等级等关键术语进行明确界定。
以上内容需结合具体行业规范(如《生产区域动火作业安全规范》HG30010-20xx)进行细化和补充,确保制度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