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三废及危化品管理流程需严格遵循安全规范,具体可分为以下要点:
一、三废分类收集与暂存
-
分类存放
废气、废液、废渣需按性质分类存放,例如:
-
酸类废液倒入耐酸玻璃容器备用;
-
碱类废液存入耐腐蚀塑料桶;
-
含重金属的废液需用碱液浸泡1小时后再排放。 易燃、易爆、剧毒物品需单独存放于专用容器,并在技术指导下处理。
-
-
专用容器与标识
所有容器需贴有“有害废弃物”标签,注明废物种类、贮存时间等信息。危险物品需存放在二级容器中,容积超过规定需升级容器。
二、废液处理
-
中和处理
酸类废液用碳酸钠或氢氧化钙中和至pH=6~8后排放;碱类废液用酸中和。含重金属的废液需加碱浸泡后转移至专用管道。
-
特殊废液处理
-
含汞废液需覆盖甘油、硫化钠溶液或水封;
-
含油废水用明矾、聚合氯化铝絮凝处理;
-
含酚、氰等剧毒物质需氧化或还原处理。
-
三、废渣处理
-
无害化处理
废渣需通过焚烧、深埋等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随意丢弃。大型废渣需用车拉至指定野外场地集中处理。
-
特殊废渣处置
-
溶剂残留废渣需先用有机溶剂萃取后焚烧;
-
生物危害性废渣需灭菌后交专业机构处理。
-
四、废气处理
-
源头控制
实验在通风橱内进行,大型仪器需安装局部抽风罩。 - 汞蒸气用碘化钾溶液熏蒸处理;
- 有机废气通过碱液吸收或活性炭吸附后排放。
-
达标排放
所有废气需符合《大气污染综合排放标准》,毒性气体需经工业级处理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五、管理规范
-
人员培训与职责
实验人员需接受三废处理培训,持证上岗。化学药品管理人员负责报废药品管理,检验人员负责废液分类存放。
-
定期检查与维护
定期检查容器、通风设备、排风管道等,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危险物品存放场所需设置明显标识并保持通风。
-
记录与追溯
建立三废产生、转移、处理记录,实现全程追溯。重大危险废物需报保卫处、环保部门备案。
通过以上流程,可有效防止三废及危化品对环境及人员健康造成危害,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