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论与火成论是地质学中关于岩石成因的两种主要学说,其核心分歧在于地质作用的主导因素。以下是具体解释:
一、水成论
-
核心观点
认为地球表面岩石主要由水体(如海洋、河流)沉积形成,水动力是地表形态变化和岩石搬运的主要驱动力。
-
代表人物
德国地质学家A.G.维尔纳(1749-1817)是水成论的奠基人,他提出地球早期被原始海洋覆盖,所有岩石均源于海水沉积,并将地层分为原生岩、过渡岩等类型。
-
支持依据
-
古罗马时期尼罗河三角洲的扩张与洪水沉积现象;
-
海相介壳动物化石在陆地上的发现。
-
二、火成论
-
核心观点
强调岩浆活动(如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是地质变化的主导力量,地球核心为熔融态物质,火山活动是能量释放的主要途径。
-
代表人物
英国地质学家赫顿(1726-1797)提出火成论,认为地壳运动与岩浆循环共同作用,形成花岗岩等火成岩层。
-
支持依据
-
意大利西海岸火山活动频繁;
-
花岗岩等火成岩在地球最古老地层中的广泛分布。
-
三、争议与融合
-
两种学说曾长期对立,18世纪中叶开始形成科学争论,最终被莱伊尔提出岩石多成因理论所调和。
-
现代地质学认为水成与火成作用常协同发生,例如沉积岩中常含有火成岩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