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地质学家维尔纳,其核心观点为"水成论",认为地球表面形态主要由远古海洋沉积作用形成。该学派在18世纪地质学发展中占据主导地位,强调水对岩石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与火成学派形成鲜明对立。
-
维尔纳的理论体系
作为水成学派创始人,维尔纳提出所有岩石(包括花岗岩)都源自原始海洋的化学沉淀或机械沉积。他将地层划分为"原始层"(结晶岩)、"过渡层"(板岩等)、"次生层"(化石岩)和"冲积层",认为海洋退却过程造就了不同岩层。 -
典型证据与研究方法
学派通过观察沉积岩的层理结构和化石分布论证其观点,尤其关注砂岩、石灰岩等水成岩的成层性。维尔纳在弗莱堡矿业学院的教学吸引大批追随者,其野外地质调查方法为现代地质学奠定基础。 -
学术争议与历史局限
水成论无法解释火山岩和花岗岩的成因,随着玄武岩火成成因被证实,该理论逐渐被修正。但维尔纳提出的矿物分类系统和地层学概念仍被保留,其强调的沉积作用机制在现代沉积学中依然重要。
水成学派虽被现代地质学超越,但其对沉积过程的深入研究推动了地层学发展,维尔纳被称为"地质学之父"。当前地质理论已融合水成与火成观点,认识到内外营力共同塑造了地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