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各大流派的关键代表人物包括古希腊的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中世纪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近代的笛卡尔、康德、黑格尔及马克思,现代的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及结构主义学者福柯和德里达等,他们在各自领域构建了哲学体系并深刻影响后世思想。
古希腊哲学奠基者中,柏拉图提出理念论,构建“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二元结构,其著作《理想国》探讨正义与理想政体;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经验主义,创立逻辑学与实体概念,强调通过观察与理性分析认识世界,其《形而上学》《伦理学》成为后世伦理与科学方法论基础。
中世纪基督教哲学以奥古斯丁与托马斯·阿奎那为核心:奥古斯丁融合柏拉图思想,提出“上帝之城”与“原罪论”,奠定基督教神学根基;托马斯·阿奎那则借用亚里士多德哲学,系统论证上帝存在的宇宙论证明,以《神学大全》整合信仰与理性。
近代哲学转向认识论与方法论革新: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确立理性主义基石,开启主体性哲学传统;康德批判形而上学传统,提出“先验形式”调和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黑格尔构建辩证法体系,将历史逻辑与精神发展统一,其《精神现象学》影响深远;马克思则转向唯物史观,提出阶级斗争与社会变革理论,构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分析框架。
现代哲学呈现多元化格局:胡塞尔开创现象学,提出“回到事物本身”及现象学还原方法;维特根斯坦颠覆传统,早期以《逻辑哲学论》强调逻辑分析,晚期转向日常语言分析,其思想转向标志分析哲学的转型;海德格尔追问存在意义,以《存在与时间》解构传统形而上学;法兰克福学派结合马克思与弗洛伊德,马尔库塞关注文化工业批判,哈贝马斯发展交往行为理论;结构主义代表索绪尔构建语言学结构论,列维-斯特劳斯将其引入人类学,福柯以知识考古学解构权力话语,德里达则以解构主义挑战形而上学根基。
西方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至语言与权力的多维度转向中,各学派代表人物的思想既构成彼此对话的张力网络,亦形成推动人类认知极限突破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