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年建县,徽文化发源地
歙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古徽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徽商、徽菜的发源地。以下是其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
一、建县与早期发展(公元前221年—公元535年)
-
秦朝置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歙县设立县治,开启歙县历史篇章。
-
三国至隋朝时期
-
春秋属吴国,战国属楚国。
-
秦朝属会稽郡,汉代分设始新、新定、休阳、黎阳四县,歙县疆域逐步形成。
-
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复置歙县,至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江南东道。
-
二、唐宋时期的核心地位(公元733年—1121年)
-
唐宋时期府县同城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置江南东道,歙县属之。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县为徽州,府县同城格局延续1400年,形成“东南邹鲁”。
-
文化繁荣与名人辈出
-
徽学发祥地,自唐以来共出进士820人,涌现王茂荫、渐江、黄宾虹等文化名人。
-
统计显示,歙县明清时期书院、学社达127所,教育传统深厚。
-
三、元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调整(公元1368年—1987年)
-
元朝行省制
元朝推行行省制后,歙县属江浙行省。
-
明清时期的发展
-
明清时期歙县文化进一步繁荣,徽商、徽菜兴起,成为中国商帮代表。
-
清康熙年间全县有学社、书院127所,传统村落数量居全国县级第一。
-
四、近现代历史变迁(1987年至今)
-
1987年撤县设市
随着1987年徽州地区撤销,歙县改为黄山市歙县,但“徽州府”历史延续至今。
-
文化保护与传承
-
被授予“中国徽墨之都”“中国歙砚之乡”等称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
-
徽州古城与丽江、平遥、阆中并称中国四大古城,2019年入选“千年古县”名录。
-
五、地理与行政区划现状
-
地理位置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南部,新安江流经,北接黄山市区,南邻浙江。
-
行政区划 :辖28个乡镇、182个行政村,总面积2122平方公里,人口46万。
歙县历史与文化底蕴深厚,既是古徽州文化的核心载体,也是现代安徽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历史沿革与地理特征共同塑造了“东南邹鲁、徽商故里”的独特文化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