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贾德,他通过“水下打靶”实验验证了迁移的关键在于对经验的概括,而非单纯依赖共同要素或形式训练。
贾德提出的概括化理论强调,学习者在两种不同情境中能否发生迁移,核心在于是否能提炼出共同的原理或规则,并将这些抽象概括的能力应用于新场景。例如,学生若掌握了水中光线折射的原理,就能快速适应不同深度的水下击靶任务,即使靶的位置发生变化。这一理论突破了形式训练说和共同要素说的局限,指出迁移的本质是认知结构的灵活转换。
在实验设计上,贾德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学习折射原理(A组),另一组不学(B组)。尽管初期两组技能水平相近,但当测试条件改变时,掌握原理的A组表现显著优于B组。这验证了概括化理论的核心观点:对经验的深层理解和抽象概括才是迁移能力的关键。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教育心理学发展,也为教学实践提供指导——强调原理教学和思维训练而非机械重复。
实际应用中,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学科核心概念(如语法框架、数学公式)来促进迁移。例如英语教学中,先教授“-ing”时态的用法,再延伸至“playing”“coming”等变体,正是利用概括化理论提升学习效率。考生备考时需重点关联贾德实验的结论,理解其如何区分“共同要素说”的具体迁移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