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四大核心素养内涵如下:
一、文化自信
-
内涵
学生对中华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以及对中华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需认同中华文化,理解传统文化元素(如诗词中的酒文化),并能在比较中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成分。
-
培养方式
-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如《荷塘月色》),感受语言美感并练习写作;
-
学习外国文学(如《鲁滨逊漂流记》),通过对比理解文化差异。
-
二、语言运用
-
内涵
包括语言表达、阅读理解、写作能力等,强调有效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和创造。 例如,能够清晰表达观点、撰写结构化文章,并运用修辞手法提升表达效果。
-
培养方式
-
开展口语交际课程,通过讨论和演讲锻炼表达能力;
-
通过作文批改和讲评,提升书面语言运用水平。
-
三、思维能力
-
内涵
涵盖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分析问题并创新表达。 例如,在阅读小说时分析人物性格,或通过辩论锻炼辩证思维。
-
培养方式
-
设计问题导向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
通过案例分析训练逻辑思维能力。
-
四、审美创造
-
内涵
包括对美的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涉及艺术欣赏、文学创作和设计思维。 例如,欣赏戏剧作品时感受人物性格美,或通过写作创作展现独特视角。
-
培养方式
-
开展艺术鉴赏课程,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
提供创作平台(如写作比赛、艺术展览),鼓励学生实践创新。
-
总结
四大核心素养以文化自信为根基,语言运用为工具,思维能力为支撑,审美创造为升华,共同构成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综合素养体系。课程设计需围绕“立德树人”目标,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素养培育,形成协同育人的行动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