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物理四大核心素养为 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具体内涵如下:
一、物理观念
-
物质观念
包括物质由原子和电子构成、原子可再分等经典物理观念,以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等现代物理概念。
-
运动观念
涵盖机械运动、电磁运动等经典运动规律,以及相对论中的时空观念。
-
相互作用观念
强调力与运动的关系,如牛顿定律、电磁相互作用等。
-
能量观念
包括机械能、热能、电能等能量形式及其转换规律。
二、科学思维
-
模型建构
能够构建物理模型(如牛顿模型、电磁场模型)解释现象。
-
科学推理
从定性和定量角度进行推理,如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假设。
-
科学论证
使用证据描述、解释和预测物理现象,形成逻辑严密的结论。
-
质疑创新
基于证据质疑传统观点,提出创新性见解。
三、科学探究
-
问题提出
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物理问题,如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
猜想与假设
形成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如假设不同材料对光的反射规律。
-
实验设计
制定科学方案,选择合适器材收集数据,如设计电路实验测量电阻。
-
结果分析
处理实验数据,分析结果变化趋势,得出普遍性规律。
-
交流与反思
通过报告、讨论等形式交流实验过程,评估结果可靠性并反思改进方向。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
科学本质认知
理解物理规律的普适性,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
科学态度
严谨求实、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
社会责任
认识科学与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补充说明
-
学科定位 :基础教育阶段重在培养科学素养,大学阶段则强调学科前沿探索。
-
素养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必备品格与核心能力。
以上四大核心素养相互关联,共同构成物理学科的育人目标,强调知识与能力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