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课标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具体内涵和表现如下:
一、科学观念
-
定义
科学观念是学生对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的总体认识,是科学概念、规律、原理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
-
核心地位
是科学课程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其他素养的基础,贯穿于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
二、科学思维
-
核心要素
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强调从科学视角认识事物本质属性及内在规律。
-
能力要求
学生需具备质疑精神、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理性分析。
三、探究实践
-
内涵
指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获取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自主学习、信息处理和结果评估。
-
关键作用
是形成其他素养的主要途径,强调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四、态度责任
-
价值观体现
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态度。
-
行为导向
促进学生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关注社会需求,参与科学公益活动。
四大素养的关系
-
相互依存 :科学观念为思维和探究提供基础,思维和探究推动观念深化,实践则贯穿始终。
-
育人价值 :共同构成科学课程的育人体系,旨在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的综合性人才。
以上四个核心素养通过学科核心概念的有机融合,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