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祭祖,驱邪避灾
春节的来历可概括为以下要点,综合多个权威资料整理如下:
一、核心起源
-
祭神祭祖活动
春节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的祭神祭祖活动,是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延伸,象征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
-
岁首的命名
公元前2000多年,虞舜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称为“元旦”或“新年”,后因秦始皇统一文字改为“春节”。
二、主要传说
-
年兽说
民间流传“年”为凶猛怪兽,每到除夕爬上岸伤害人畜。人们发现“年”惧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逐渐形成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的习俗。
-
其他说法
-
有的传说提到“年”形似狗,因爆竹声吓退而得名;
-
另有说法认为“年”象征丰收,故以“年”命名农历新年。
-
三、时间演变
-
早期时间范围 :春节最早见于甲骨文,最初指农历正月初一,后泛指整个春季;
-
名称变化 :辛亥革命后,为区分公历元旦和农历新年,正式定名为“春节”。
四、文化内涵
春节象征团圆、兴旺与希望,包含驱邪避灾、祈福纳祥的寓意。传统习俗如贴“福”字(倒贴)、挂灯笼、守岁等,均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上内容综合了历史记载与民间传说,展现了春节作为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多元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