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体现的育人目标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聚焦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需求,强调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融合。其核心在于塑造具有文化自信、创新精神、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同时注重健康生活、实践能力、跨学科思维等综合素养的培育,最终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
价值观引领与品格塑造
核心素养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如家国情怀、诚信友善等,这些是行为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学科渗透(如历史中的唯物史观、语文中的文化自信)和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形成稳定的道德判断力和行动自觉。 -
关键能力与终身学习
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核心素养强调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信息处理等能力。例如,科学精神中的“质疑探究”和“技术运用”能力,帮助学生应对复杂问题,而“学会学习”则为其终身成长奠基。 -
社会参与与责任担当
从班级合作到全球议题(如环境、和平),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通过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等活动,将“责任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既能融入社会又能推动变革的积极公民。 -
个性化发展与创新实践
尊重学生差异,鼓励艺术表达、科技创新等多元发展路径。例如,“实践创新”素养通过项目式学习激发创造力,而“健康生活”则关注身心平衡,为个性化成长提供保障。 -
文化传承与跨学科融合
人文底蕴(如经典阅读、非遗体验)与科学素养(如数据分析、实验设计)并重,打破学科壁垒。这种融合既强化文化认同,又培养复合型思维,如用数学建模分析社会现象。
总结: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不是单一技能训练,而是通过价值观、能力、实践的立体架构,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者需在课程设计、评价体系中贯穿这一逻辑,让素养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