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教育不够深入的整改措施需从思想认识、系统规划、方法创新、分类施教和长效机制五方面突破,核心是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分层精准施教、融入日常监督、创新教育形式、建立评估反馈闭环,将廉政教育从“形式化”转向“实效化”。
思想认识上,各级党委(党组)需将廉政教育纳入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一把手”带头学廉讲廉,破除“廉政教育等同于纪律教育”的误区,深化对“不想腐”基础性作用的理解。例如,通过专题学习、案例剖析等方式,引导干部认清廉政风险与岗位权力的关联性,避免“旁观者心态”。
系统规划层面,制定分阶段、分领域的廉政教育方案,明确重点对象(如“一把手”、高风险岗位人员)、关键节点(任职、节庆等)和常态化任务。将廉政教育与业务培训、党内政治生活结合,例如在支部主题党日中嵌入“纪律小课”,利用“三会一课”开展警示教育,形成教育连贯性。
方法创新是关键,突破“开会念稿、集体看片”的单一模式。运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策略,拍摄本土化警示教育片;结合廉洁文化创作微电影、情景剧;开展沉浸式体验活动,如庭审观摩、廉政基地参观;利用数字化平台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增强教育感染力。
分类施教强调精准滴灌。针对不同层级(机关、基层)、岗位(审批、执法等)特点设计教育内容:对领导干部侧重权力观教育,对年轻干部强化“扣好第一粒扣子”,对村(社区)干部采用方言案例、廉政戏曲等通俗形式。督促发案单位开展“以案四改”,实现“查处一案、警示一片”。
长效机制建设需强化制度约束。将廉政教育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增加权重并细化指标;建立“教育-评估-反馈”闭环,通过问卷调查、知识测试等跟踪效果;完善宣传、组织、纪检部门协同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格局。例如,对教育流于形式的单位约谈提醒,对创新做法通报表扬,推动责任压实。
廉政教育整改不是短期任务,而需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只有将教育实效转化为干部“不想腐”的思想自觉,才能从源头上净化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