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趣味、素养
语文教学的三大要素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不同学者和教学理念对其界定存在差异。综合权威资料,可归纳为以下三个关键要素:
一、情境(情)
-
情感体验的载体
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师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例如,在教授《我的老师》时,通过范读和议读引导学生体会师生情谊,培养高尚情感。
-
教学情境的创设
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情境,如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低年级识字教学中,通过“找朋友”“背顺口溜”等游戏化活动,使学习变得趣味横生。
二、趣味(趣)
-
教学方法的创新
将严肃的知识融入乐趣中,如采用故事化教学、悬念设计等,能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古诗时,结合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
-
评价方式的优化
通过趣味性评价,如自评、互评、游戏竞赛等,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习动力。例如,作文评价中引入“星级作文评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三、素养(养)
-
核心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情趣等核心素养。通过阅读训练、写作实践等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
素养养成的路径
-
问题导向 :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
-
有效对话 :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
读写迁移 :注重知识迁移,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
-
四、其他关键要素补充
-
兴趣 :作为基础要素,兴趣能激发学习内驱力,但需通过情境和趣味进一步强化。
-
评价 :多元化评价体系(如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发展状况。
语文教学的三大要素——情境、趣味、素养,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成高效教学的支撑体系。教师需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这些要素,以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